民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。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,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,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,是各级党委、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。青海是一个地处青藏高原的多民族聚居地区,地势高峻,自然环境严酷,生存条件恶劣,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地区相比,群众生活更为困难,改善生活条件,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,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要求更加迫切,党委、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更加艰巨。在巨大的困难面前,省委、省政府迎难而上,提出了“十二五”期间民生创先的奋斗目标,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。实现这个目标,对于改善群众生活,促进社会进步,推动经济发展,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各级政协组织都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的战略部署,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“十一五”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从实际出发,积极推动科学发展,促进社会和谐,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,形成了以“小财政办大民生”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,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,一些重要民生指标完成情况良好,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。据统计,2010年,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1%,为30年来最高增速,人均GDP24000元(3700美元);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,增长23.1%;财政支出达743亿元,增长52.7%,人均支出13268元,均实现历史性突破;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8.7亿元,增长33.5%,人均投资19084元,迈上一个大台阶。这些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2010年,我省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长61.8%,占财政总支出的74%,实施了610个社会事业项目,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30%以上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5元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3元,分别增长9.16%和15.44%,为近年来最高增幅。落实各类教育项目建设资金42亿元,比上年增长2倍,大幅度增加藏区义务教育教师编制,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等工程快速推进,实行了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,“两基”攻坚如期实现。高校办学水准不断提高,职业教育适用性显著地增强,各类教育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,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,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,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,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23.9%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备,乡镇综合文化站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快速推进。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.6万人,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。城乡低保、社会救助、失业保险、最低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标准全方面提高,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月收入排全国前列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,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覆盖,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上年的104.3元提高到154.3元,建立了城乡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。解决了农牧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,减少贫困人口19万。积极创新社会管理,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寺院建设活动,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,加强安全生产管理,整顿规范市场秩序,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,平安青海建设取得新成效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青海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小省的地位仍然没改变,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,面临着许多挑战:一是经济发展滞后,民生保障能力薄弱。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低,财力薄弱,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能力有限,加之人口密度小,服务半径大,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比较高,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财政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,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,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较少,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。同时,由于我省自然环境艰苦,大部分地区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受到约束,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突出,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。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。我省不仅总体发展水平低,而且地区之间因发展基础、资源禀赋不同,工业化、城镇化水平不一,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很大。全省6个自治州中,5个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百亿,最低的果洛州只有20多亿元,与海西州相差近18倍;果洛、玉树两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海西州的1/40,基本维持在“吃饭财政”的状况,缺乏公共服务投入能力。加之全省财力规模小,公共服务再分配功能弱,城乡和地区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差异大。三是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来源单一,内生增长活力不强。我省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中财产性、经营性收入少,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,而财政直接补助比例比较高,2010年人均达到3956元,拉动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.98和11.1个百分点,财政投入成为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,特别是藏区农牧民收入基本依赖财政投入。四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低,民生创先面临巨大压力。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测算,我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总指数和年均增速均居全国第30位,人口发展、生活水平、公共服务、社会和谐四大领域指数多处于全国后位。与西部地区比较,“十二五”期间西部各省区规划GDP增速大多数都在12%以上,对民生的支持力度也将加大,地区竞争日益剧烈。随国家对社保扩面的统一要求,我省目前在社会保障救助覆盖率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将不复存在,而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、保障救助水平、社会事业发展等硬指标的竞争日趋明显,我们实现民生创先的压力将慢慢的变大。
时间: 2024-07-24 23:59:54 | 作者: 爱游戏体育APP登录